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近日印发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今后,我国将推进社会化、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,取消一般公务用车,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,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。
在“三公”经费中,公车经费占60%以上,再加上司机,公车经费造成巨大的财政开支和浪费。这次中央推出公车改革,实属众望所归。对习惯公车出行的一些单位来说,难免暂时不适应,如果他们寻找其他的方法来“找补”,则会使公车改革的效果打折扣。
公车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降低党政机关的行政成本。公车改革,无论是在推进过程中,还是在改革的考核以及成绩的公布上,都应全程透明、公开、公正,接受社会的监督。这也是公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以往一些机关公车改革暴露的问题主要是,公车被贱卖,一些单位将公车费用转嫁到有关联的企业上,由企业买单,虽然省了财政支出,机关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却变成更加暧昧,不利于对企业的监管,给钱权交易提供温床,破坏市场公平交易的规则。
为此,公车改革后,需要及时将账本向社会公开。如果公车改革后,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,经费并没有减少多少,则公车改革的目的就没有达到。实行公车改革,还应厉行节约。这就需要对普通公务出行、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加以明确界定,由党政机关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,给社会监督提供依据,如此,这些现象才能大大减少。
公车改革中,除了明账,还可能存在“暗账”。“暗账”同样应公开,即防范党政机关内部人员借机获取不正当的利益。比如,对于公车司机,就应守好人情关,不给违规进人开口子。对于保留下来的公车,不妨像校车那样,统一颜色,统一配上标识,也值得在一些党政机关试点。倪恒虎
新闻热点